top of page

《利他,是最高明的自利:一位建築師與創業者的共好心法》

  • 作家相片: 建築師事務所 黃彥清
    建築師事務所 黃彥清
  • 10月18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ree

「建築,從來不只是蓋一棟漂亮的房子。它承載了人的生活、夢想和未來。當我們把『利他』這個念頭放進設計圖時,建築就有了溫度。」  1. 面對業主:成為「夢想的守護者」,而不只是「訂單的執行者」

• 態度核心: 專業的同理心 (Professional Empathy)

• 常見情況 vs. 利他做法:

○ 常見: 業主說什麼就做什麼,以求快速結案。

○ 利他做法:


§ 深度傾聽,挖掘潛在需求: 「不只聽懂業主『想要什麼』,更要思考他們『真正需要什麼』。」 舉例:業主想做一個華麗的大客廳,但你觀察到他們有年邁的父母,或許更需要一個無障礙、充滿陽光的起居空間。你提出的不只是設計,而是未來十年的生活提案。


§ 勇敢地說「不」,提出更長遠的建議: 「真正的利他,是為對方的長遠利益著想。」 舉例:當業主想用一種好看但不耐用的材料時,坦誠告知未來五年的維護成本和麻煩,並推薦更具永續性的替代方案。這是在用你的專業,保護他的資產。


§ 預算與夢想的平衡者: 「幫業主花的每一分錢,都像花自己的錢一樣謹慎。」 透明化報價,並提供不同預算下的最佳解決方案,讓他們感覺你跟他是站在同一陣線,共同完成夢想。


2. 面對員工:成為「成長的賦能者」,而不只是「任務的指派者」


• 態度核心: 賦能與共榮 (Empowerment and Shared Growth)

• 常見情況 vs. 利他做法:

○ 常見: 員工是執行指令的工具,要求加班、壓低成本。

○ 利他做法:

§ 創造學習與成長的環境: 「最優秀的人才,不是你『管』出來的,而是你『餵養』出來的。」 提供內部培訓、鼓勵參與外部課程、給予挑戰性的專案並容許犯錯。他的成長,就是團隊的成長。


§ 分享功勞,承擔責任: 專案成功時,公開表揚團隊成員的貢獻;遇到問題時,主管要第一個站出來承擔。這會建立強大的心理安全感和歸屬感。

§ 關心工作外的「人」: 「員工下班後,還是一個父親、一個女兒、一個有自己生活的人。」 尊重他們的私人時間,推行健康的工時文化。一個身心平衡的團隊,才能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創意。


3. 面對廠商:成為「價值鏈的夥伴」,而不只是「成本的壓榨者」

• 態度核心: 尊重專業,建立共好生態系 (Respect and Partnership)

• 常見情況 vs. 利他做法:

○ 常見: 把廠商當作供應商,不斷比價、殺價,延遲付款。

○ 利他做法:

§ 合理的利潤與準時的付款: 「讓合作夥伴有錢賺,你才能得到最好的服務和品質。」 這是最基本,也是最重要的尊重。一個穩固的供應鏈,是你事業最強的後盾。

§ 視為專業顧問,早期參與: 「不要把廠商只當作執行者,他們是該領域的專家。」 在設計初期就邀請專業廠商參與討論,他們的實務經驗往往能避免後續的設計錯誤,甚至激發更好的創意。

§ 建立長期信任關係: 建立一個「優質夥伴名單」,長期合作、互相支持。當你遇到緊急狀況時,這些「夥伴」會是你最願意拔刀相助的人。



第三部分:創業家的利他哲學


引言: 「如果說建築師的利他是『點線面』的實踐,那創業家的利他,就是一個『生態系』的建立。它從你的『起心動念』就開始了。」


1. 從「起心動念」出發:你的事業,為誰解決了什麼問題?

• 利他的核心是「解決問題」: 一個偉大的事業,源自於一個利他的初心。不是「我能賺多少錢」,而是「我能為這個世界、為我的客戶,創造什麼樣的價值?」


• 使命驅動 (Mission-Driven): 當你的公司有一個超越利潤的使命時,你會吸引到認同這個使命的員工、客戶和夥伴。這股力量,遠比金錢的驅動更強大、更持久。


2. 對顧客的利他:創造「超乎預期的價值」

• 不只是產品,更是體驗與關懷: 你的產品或服務,是否真的讓顧客的生活變得更美好?你是否願意花時間做售後服務、傾聽回饋、不斷優化? [情緒價值]

• 誠信與透明: 絕不為了短期利益而欺騙客戶。誠實告知產品的優缺點,建立長期的信任感。這種信任,是再多行銷預算都買不到的。


3. 對社會的利他:成為「負責任的企業公民」

• 永續經營 (Sustainability): 在你的商業模式中,是否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?例如:建築師可以優先選用綠建材,創業者可以採用環保包裝。

• 回饋社群 (Community Engagement): 你的存在,是否讓周遭的社群變得更好?可能是創造就業機會、支持在地供應商,或是參與社區活動。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