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刻意暫停:找回設計靈感的呼吸空間

  • 作家相片: 建築師事務所 黃彥清
    建築師事務所 黃彥清
  • 9月7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ree

8/26 事務所直播: FB + IG 雙平台分享:


第一部分:我們今天要聊什麼?

○ 正式介紹主題:「今天,我們不聊軟體技巧,不聊專案管理,我們要聊一個更根本的話題:『刻意暫停』。這不是偷懶,而是為了找回設計靈感的必要呼吸空間。」

○ 亮點:會分享「為什麼會靈感枯竭」以及「3個打造呼吸空間的實用策略」。


第二部分:為什麼我們需要「刻意暫停」?

1. 設計師的「創意 treadmill (跑步機)」困境:

○ 描述痛點: 不間斷的 deadline、 бесконечные 修改、客戶的壓力、海量的資訊轟炸。我們就像在創意的跑步機上,不敢停下來,卻越跑越累。

○ 靈感枯竭的 3 個徵兆:

§ 重複自己: 設計開始套路化,無法做出突破。

§ 心累與麻木: 對設計失去熱情,只當成例行公事。

§ 品質下降: 即使花費同樣時間,成果也不盡人意。 2. 破除迷思:「忙碌 ≠ 高效」

○ 科學解釋: 簡單說明大腦科學。大腦在放鬆、發散思維時(例如散步、洗澡),更容易產生「頓悟」和創新的連結。持續的專注會耗盡認知資源。

○ 比喻: 靈感就像肌肉,需要休息和恢復才能成長,過度操練只會導致拉傷。


第三部分:如何打造你的「靈感呼吸空間」?

這是直播的核心,分享具體可操作的方法。


策略一:【空間暫停】—— 離開你的螢幕,改變物理場域

• 整理你的工作桌: 混亂的環境帶來混亂的思緒。分享「清空桌面」的儀式感,為新想法騰出空間。

• 靈感散步 (Inspiration Walk):

○ 設定一個主題去散步,例如「尋找城市中的曲線」、「觀察光影的變化」。

○ 不是 為了運動,而是為了「刻意觀察」。不帶目的地走,用手機拍下有趣的細節。

• 場景轉換: 帶上筆記本去咖啡廳、圖書館、美術館,甚至是公園的長椅上。新的環境會帶來新的刺激。


策略二:【心智暫停】—— 切換大腦模式,從「執行」到「感受」

• 數位排毒 (Digital Detox):

○ 設定「無手機時間」,例如午休的 30 分鐘。

○ 關閉不必要的通知,奪回專注力的主導權。

• 從事「無用」之事:

○ 動手做一些與設計無關的事:烹飪、園藝、玩樂高、拼圖。這些活動能讓掌管創意的右腦活躍起來。

• 五分鐘冥想或正念呼吸: 分享一個簡單的呼吸練習,幫助大腦快速「重新開機」。


策略三:【輸入暫停】—— 停止無意識瀏覽,進行高品質的感官餵養

• 策展你的「視覺食譜」:

○ 不要 只刷 Pinterest!去看一場畫展、一部經典老電影、一本攝影集或建築雜誌。

○ 高品質 vs. 大量 的資訊輸入。


• 回歸類比 (Go Analog):

○ 放下繪圖板,拿起鉛筆、炭筆、水彩,在紙上隨意塗鴉。找回材質的觸感。

○ 用便利貼或卡片來發想,感受物理操作的樂趣。


• 跨領域學習: 讀一本小說、聽一段歷史故事、看一部自然紀錄片。靈感往往來自於不同領域知識的碰撞。


策略四:

練習實質的 享受 及感受、練習好好呼吸、好好聽一句話、好好吃飯


第四部分:總結

1. 重點回顧:快速總結今天分享的 3 個策略:空間暫停、心智暫停、輸入暫停。

2. 【金句結尾】賦予力量:

○ 「記住,『刻意暫停』不是浪費時間,而是對你創造力最重要的投資。」

○ 「靈感不是一個需要被追趕的目標,而是一個需要被邀請的朋友。為它騰出空間,它自然會來拜訪你。」
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